從生命的車窗眺望 第50回:餐桌
餐桌
撰文:星野源 中文翻譯:奏心
最近接受了幾個採訪,其中有兩家媒體問了我同一個問題:「你的音樂活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」
兩次我都是這麼回答:「國中一年級的時候,因為身邊的同學都開始彈吉他或玩樂團,我自己也受到他們的影響,就接收了父親的鋼弦民謠吉他,和母親的尼龍弦古典吉他,從那時候開始練習彈吉他。」可是話一出口我就發現不對而馬上改口:「啊、不是這樣,我小學的時候就去學過打鼓了。」
在接受採訪時,根據採訪時間的長短,或是採訪企劃的深入程度,有時候我會有不同的回答。事實上,和我現在的工作有直接關聯的音樂活動,最早的起點的確是國中一年級那個時候,所以如果是比較簡短的訪談,或是想要讓人一聽就懂的時候,我就會這麼回答。但是,如果是接受那種不需要顧慮時間、可以好好地讓我暢所欲言的訪問,或是進行想要深入探索我的人生經歷的企劃時,我就會覺得,這種時候就算多聊一些題外話應該也沒關係吧,所以,儘管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理解,說明起來也很花時間,我會這麼回答:「真要說起來是在更早之前,我小學的時候就曾經去學過打鼓,所以真正的起點應該是這個才對。即使到了現在,我聽音樂時第一個注意到的總是曲子的拍子和節奏。」雖然沒能精確地回答「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音樂活動」這個問題,卻能藉此聊到這種對我的音樂性有明顯影響力的題外話。
「既然那麼想敲東西,那就去打鼓!」
已經記不清楚那是我開始上小學之後多久的事了,總之我開始去打擊樂的教室學打鼓。
至於為什麼會去學鼓,我想是和吃飯時發生的事有關吧。小時候的我非常好動,完全靜不下來,每次一看到朋友就撲上去抱住人家,或是跑過去衝撞人家,是個不懂得和別人保持距離的孩子,結果總是讓人覺得「這傢伙好煩」,朋友就越來越少了。升上二、三年級之後,在學校裡必須配合團體活動的社會性也隨之增加,我卻完全沒辦法適應,一心只想著不要讓別人覺得我很煩而討厭我,總之要當個乖孩子就對了。於是我變得越來越沒有精神,大家看到我這麼彆扭的樣子,就更不想和我作朋友了。就這樣,我慢慢變成了一個個性陰沈的孩子。
可是一回到家裡我就完全靜不下來,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再忍耐了。我一下跳到爸媽的背上,一下發出怪聲,吃飯的時候還會拿著筷子咚咚咚地敲著碗盤。
「安分一點!你這樣很沒規矩,筷子要好好拿著!」
我不知道因此被爸媽責駡了多少次,最後他們終於對我這麼說。
「既然這麼想敲東西,那乾脆去學打鼓!」
這就是我會去學打鼓的緣由。
我學鼓的地方就在街上,是一間老舊的打擊樂教室,一個星期去上一次課。我買了鼓棒,跟著老師一對一的上課,一開始先認真練習手腕的動作。
「要好好伸展手腕才不會得腱鞘炎。」
老師這麼說,讓我把兩根鼓棒合在一起,雙手握著鼓棒,朝各種方向角度旋轉以伸展手腕,就這樣作了幾十分鐘的手腕運動。眼前就有一整組的爵士鼓擺在教室一角,而我坐在靠近教室門口的椅子上,老師坐在我斜對面,帶著我一起作伸展運動。
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去打那套爵士鼓呢?想像著自己盡情大聲敲著大鼓的模樣,我感到無比的興奮。
「接下來,打鼓的時候也需要用到腳,因為動作比較複雜,為了要習慣這些動作,我們先來練習吧!」
標準的爵士鼓組包含了腳踏鈸(Hi-Hat)和大鼓(Bass Drum),有時候是需要用腳來演奏的。
大鼓主要是用右腳來踩踏板,帶動連接在上面的鼓棒,敲打放在地上的大鼓鼓面,不需要用到手就能演奏出低音的鼓聲。
然後是腳踏鈸,支架上方安裝著兩面小型的鈸,演奏時用左腳踩踏板來控制鈸面的開合。用鼓棒敲打腳踏鈸的時候,如果想要讓「鏘~」的聲音延長,就抬起腳尖來打開鈸,如果想要發出比較短的「呲!」聲,就踩下踏板讓鈸合起來。聽到老師說要來做這樣的練習時,我以為終於要碰到鼔了,就站起身來,結果卻被老師制止了。
「我們在這裡練習就可以了喲!」
老師都這麼說了,我只好又坐回椅子上。接下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,就一直在練習把腳跟和腳尖抬起來和踩下去的動作。配合節拍器的速度,老師喊著右、左、右、右、左,我則努力的練習。可是因為實在太難了,我越練越不起勁。
「好!我們今天就上到這邊,辛苦了!」
什麼!?沒有要讓我打鼓嗎!?
星野小朋友大聲地吶喊著。在心裡面。
我好想打鼓,但是這種話我說不出口。當時的我正因為溝通障礙而感到挫折,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和別人建立關係才好,更何況對方是我今天才第一次見到面的大人。我總是用「⋯⋯對嗎」、「⋯⋯是哦」、「⋯⋯大概吧」之類的句子來回應老師的問話,讓人搞不清楚到底回答了沒有,這麼內向的小孩子根本就不可能說得出真心話來。
「老師!我想敲敲看那些鼓!」如果我能像個普通的小朋友一樣,直接把心裡想的說出來,說不定老師就會讓我去打鼓了。可是,當下的我只是臉色發白,垂頭喪氣地把鼓棒收進背包裡,慢慢走出教室。我還沒有機會聽到任何鼓聲,那些看起來閃閃發亮的鼓就消失在關上的門縫中了。
接下來的第二堂課和第三堂課也是一樣,老師從沒有讓我坐到鼓的前面。就連練習打小鼓的時候,也只是坐在椅子上,配合節拍器不停地敲打著橡膠墊。現在的我已經能明白這就是最基本的基礎練習,但是小孩子對這種練習完全提不起興趣,於是我就不再去上打鼓的課了。
而在家裡的餐桌上,我還是一樣靜不下來,想要動來動去,可是當我試圖壓抑自己這種想動的欲望時,反而開始不由自主地抖起腳來,整個人毛毛躁躁坐立不安,總是被駡坐沒坐相、沒有禮貌,結果我變得越來越討厭自己。
別人在餐桌前面都可以乖乖坐著好好吃飯,我卻老是想要動來動去,我開始覺得,像我這種不正常的怪人,難怪會被抱怨很難搞、很煩人,總是惹人討厭。
之後在學校裡也是,為了避免表現出自己不想讓人看到的一面,我只好儘量壓抑自己的情感,結果就漸漸變成個性陰沈的孩子了。幸好,我上了國中以後開始接觸到音樂和戲劇,很感謝那些在表演活動中和我有所互動的人,提醒了我要打開自己的心門,我的個性隨著適當的時間和場合,自然而然地漸漸開朗了起來。
即使如此,在我年過二十,已經是個成年人之後,每當要和別人一起吃飯時,我總要和從自己身上湧出的一股「好想動一動」的謎樣衝動奮戰。不管是和朋友吃飯,和前輩吃飯,還是和女友吃飯的時候都是這樣。自己一個人在家吃飯的時候明明什麼問題都沒有,但只要在外面和別人一起吃飯,就會覺得坐立難安,很想要動一動。我當然知道如果真的突然亂動起來一定會被嫌棄,所以每次都要強忍住這股衝動,漸漸就形成巨大的壓力,也成為我煩惱的根源。
到了年過三十以後,大概因為我越來越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了,每次一覺得「啊、好像開始想動了」,我就趕緊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,在心裡使勁地搖著頭,把「要是不小心身體動起來或者叫出聲音來了該怎麼辦」這種不安的感覺抛開。我儘量不讓自己陷入一直去想這件事的泥沼,如果和對方正在談事情的話,就專注在對話的內容上,萬一遇到正好沒有在說話的時候,就找話題來和對方聊天,就像這樣,我已經可以操控自己的大腦來應對,讓自己忘掉想動的欲望了。
但我腦中還是藏著不安,總會想到「如果哪天我要和伴侶一起生活、共組家庭,到時候我該不會又變成像小時候那樣吧」。
我從來沒有向父母、朋友或任何人透露過自己這方面的困擾,如果到時候真的變成了那樣,那我該向對方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情況嗎?還是我應該避免惹人厭或被瞧不起而隱瞞這件事呢?到底該怎麼做才好,每次一想到這裡就讓我心情鬱悶。不過,因為從來沒有機會真的遇到,我也就先把這個煩惱放在一邊不去管它了。
今年我結婚了,有了自己的家庭。
就在我們夫妻倆剛開始住在一起的時候,有一天,我們一起在家吃著老婆準備的晚餐,也不知道怎麼的,已經被我遺忘了好一陣子的那種感覺,突然又再次湧現。我想動一動。我強烈地想動一動。我要忍住這股衝動。可是,越想要壓抑自己,就越是著急而不由自主地抖起腳來。這件事到底該說出來才好,還是該隱瞞下去呢?可是,既然我們以後要一直生活在一起,那就賭一把說出來,也不是不行的吧?該怎麼辦、怎麼辦……。
「那個……其實啊,我從小就會這樣,一到了像這樣要吃飯的時候就……就會很想要動來動去」
「哦」
「那個、要怎麼說呢……就是我會很想要站起來啊什麼的」
「嗯~、怎麼會這樣呢?」(譯註:此處原文「なんでかね」為沖繩腔)
「就覺得很開心呀!」
「啊、是因為開心啊,那很好呀!」
……咦?
原來,是因為我很開心嗎?
我小時候也是這樣,和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是,和前輩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是,原來,我只是覺得和別人一起享用美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,僅此而已。是因為這種感覺實在太強烈了,我才會那麼想要動來動去嗎?
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討論過這件事,所以從來沒有用言語表達過這種心情,過去我一直對這種沒來由又說不清楚的情緒感到害怕,這才是第一次有人問我為什麼,而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答案竟然是「很開心」。看來我為了要守規矩、有禮貌,一直都在壓抑自己愉快、開心的心情。
「那個……我可以起來動一動嗎?」
「當然可以」
我站起身來,試著在客廳裡走來走去。好開心!身邊有個陪著我一起生活的人,還可以吃到那個人為我作的晚餐,如此美味可口,我實在太開心了!以前以為是怪癖而一直忍著不讓自己作的事,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壞事。
「你看起來好開心哦」
我的老婆笑著這麼對我說。
(20211106)
留言
張貼留言